中国将推进企业绿色供应链认证
「我要打十個」 我剛用以上方法,在非官方的WordleUnlimited[4] 連續玩了十次,用了不到13分鐘,平均每次70多80秒,截圖見封面。
台鐵局19日及20日再度與台鐵企業工會協商相關子法,台鐵企業工會今天會後發布新聞稿表示,台鐵局對於公司化資本額的計算,在會議中仍答非所問,無所依據。台鐵留才調薪方案:有高達7000多位基層員工被遺忘 而關於此份所廣傳的留才調薪方案,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此一方案是針對8247名員工發給關鍵職務的津貼,並調整主管的津貼。
根據《中央社》報導,「關鍵職務津貼」是以支領危險津貼的人為對象,包含監工、檢查員、司機員、調車工等。局長以下的主管都有1000到5000多元的加給。工會表示,公司化後,未來勢必需要足夠的資金,來執行各項福利精進方案,所以,公司章程中設立資本額必須足額,提撥的福利金也才足夠。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此外,台鐵也將針對從事危險工作的人員,發放關鍵職務的津貼。
台鐵產工便在臉書專頁指出,這份留才說明只有針對「關鍵職種」和「各級主管」進行調薪。台鐵產業工會強調,這份留才說明就是在告訴員工和社會大眾,服務旅客原來不重要,剪收售票運轉行車通通不重要,更是國家帶頭分化工人,只調整部分人員的薪資,對薪資略高於基本工資的營運人員更無調整作法,不僅違背王國材部長說的「支持改善低薪」,更和台鐵兩大工會的訴求遠不相符。不過在國外,歐美的大學多半由專門的部門來負責辦理招生,由專業的招生人員來負責審查。
然後要驗證他是不是只是說說,就會從學習歷程檔案裡去看他在背後做過哪些努力。過去台灣的大學招生,都是由各個系所自行辦理,由系所教授來審查。而修輔系,則需要修完148個學分,雙主修則要168個學分。然後這些探索的經驗,如何變成你在邁入下一個階段的養分,讓你可以持續走下去。
在之前的訪問中,我們已經採訪了招聯會執行秘書、雄中校長、補教業者,分別從政策制定者、高中教學、民間相關產業等不同角度,去看新制。所以高一的時候,高中會有「學習諮詢師」作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幫學生做性向測驗,找出可能有興趣的領域,大致規劃出一個學習路徑。
清華大學會鼓勵學生,在自己的第一專長之外,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就可以申請他有興趣的其他科系,例如經濟系,然後也修完那個科系最精華的30學分課程,便是那個學生的「第二專長」。在相關政策推動後,約有5分之1的清華畢業生,會取得資格,在畢業證書上面標註具備「跨領域專長」。只要有一個清楚的邏輯,讓大學知道說中間雖然遭遇失敗,但學生也做了什麼樣的努力,讓大學這邊能夠了解中間過程變化的「情境脈絡」是什麼。不過招策中心的目標,也是希望能引導各系所,未來往國外「校招生」的模式發展。
彭老師也提醒,學習歷程檔案的重點,是呈現學生在高中三年的學習狀況。清華大學校門|Photo Credit: 清華大學 大學端想從「學習歷程檔案」裡看到什麼? 像是要找「目標明確」或是「成長型特質」,會特別從學生的學習歷程自述裡去看他申請某個系所的動機。也就是清華大學會請每個科系從課程中抽出30學分最精華的部分,作為「第一專長」。因此「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後面簡稱「招策中心」)就有點類似清華大學在招生上的「人資主管」這樣的概念。
而具備「跨領域專長」的學生,就是修完30學分「第一專長」30學分「第二專長」,以及另外30學分像英文、體育等「校定必修」,其他的則是其他選修跟通識課程。評選的重點就是學生設定目標後,有沒有一步一腳印的走到他聲稱要達成的目的。
彭老師解釋,一般大學畢業生畢業會修完128個學分。採取跨領域專長畢業的學生,畢業學分跟一般大學生一樣是128個學分。
以清華大學為例,清華大學目前希望招收的學生,便是具有「成長型特質」的同學。在解釋完清華大學的學的跨領域專長制度後,彭老師說明,正是因為清華想招收具備這樣特質的學生,所以會回過頭去,希望在招生選才的階段,就能夠從「學習歷程檔案」裡,找出有這些特質或能力的學生這樣就算最後申請的科系跟學習歷程沒有對應上,大學這邊也是可以接受。因此「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後面簡稱「招策中心」)就有點類似清華大學在招生上的「人資主管」這樣的概念。因此我們從彭老師的身上能夠同時從兩個不同的角色,來審視新制對大學選才的影響。採取跨領域專長畢業的學生,畢業學分跟一般大學生一樣是128個學分。
清華大學會鼓勵學生,在自己的第一專長之外,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就可以申請他有興趣的其他科系,例如經濟系,然後也修完那個科系最精華的30學分課程,便是那個學生的「第二專長」。清華大學從105學年度開始,就不斷地推動跨領域學習。
接下來這篇訪問,我們將從大學系所選才的角度,來探討新制上路的影響。評選的重點就是學生設定目標後,有沒有一步一腳印的走到他聲稱要達成的目的。
因此招策中心在事前也會跟各系所作概念溝通,請各系所在整體的概念下,去找出各系所想要的人才。招策中心跟清大各系所之間,是互相協調合作的關係。
在相關政策推動後,約有5分之1的清華畢業生,會取得資格,在畢業證書上面標註具備「跨領域專長」。所謂成長型特質的學生,就是具備「目標清晰、相信努力就會達成目標、遭遇錯誤或失敗也不會沮喪」這些特質的孩子。在訪問一開始,彭老師先跟我們解說「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的角色定位。彭老師解釋,這有點像企業由專門的人資來負責選才的概念。
在探索過程中,沒有完全對應到他申請的科系也沒有關係,但至少不要差太遠。所以高一的時候,高中會有「學習諮詢師」作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幫學生做性向測驗,找出可能有興趣的領域,大致規劃出一個學習路徑。
今年(2022)升大學的畢業生,剛好是108課綱上路後第一批高中3年都採用新課綱的學生,加上111年考招新制的變化。因此關鍵評論網特別製作了一系列的訪問,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新制在高中升大學階段的影響。
過去台灣的大學招生,都是由各個系所自行辦理,由系所教授來審查。彭老師解釋,一般大學畢業生畢業會修完128個學分。
清華大學校門|Photo Credit: 清華大學 大學端想從「學習歷程檔案」裡看到什麼? 像是要找「目標明確」或是「成長型特質」,會特別從學生的學習歷程自述裡去看他申請某個系所的動機。彭老師建議這樣的學生,探索不是壞事,但要讓大學知道你在探索的過程中學到什麼,嘗試了什麼。然後要驗證他是不是只是說說,就會從學習歷程檔案裡去看他在背後做過哪些努力。然後這些探索的經驗,如何變成你在邁入下一個階段的養分,讓你可以持續走下去。
在解釋完清華大學的學的跨領域專長制度後,彭老師說明,正是因為清華想招收具備這樣特質的學生,所以會回過頭去,希望在招生選才的階段,就能夠從「學習歷程檔案」裡,找出有這些特質或能力的學生。不過招策中心的目標,也是希望能引導各系所,未來往國外「校招生」的模式發展。
彭老師比喻,這就像一間大公司,每個部門會需要不同的人才,但整個公司選才,仍是會依據一個整體的願景。以剛剛假設的例子來說,那位學生畢業後,畢業證書上就會標注第一專長是中文、第二專長是經濟。
也就是清華大學會請每個科系從課程中抽出30學分最精華的部分,作為「第一專長」。而具備「跨領域專長」的學生,就是修完30學分「第一專長」30學分「第二專長」,以及另外30學分像英文、體育等「校定必修」,其他的則是其他選修跟通識課程。